文 | 指南者本科留学特邀作者·索菲亚
雪城大学建筑系本科
我认为留学生群体里和我经历一样的一定不在少数,毕竟不是所有人都来自北上广深,希望借由讲述我的经历也能够引起一部分人的共鸣。
我本身是国内沿海三线城市的普高出身,高二那年开始脱产,在别人向着高考一步步奋进的时候,准备语言成绩、SAT和作品集变成了我唯一需要做的事情。
虽然这种经历不同于我身边大部分的同学,但当我十六岁一个人到了北京以后才发现,有类似经历的人非常非常多。很多人都是抛弃了原本的路线,“孤注一掷”在出国留学上,做着与自己原本的高中同学截然不同的事。
这种不安全感、不确定感同时在我们心中存在着,也在不知不觉之间拉近了大家之间的距离,那些来自全国各地的孩子,坐在机构小小的房间里捧着红宝书和巴朗词汇的孩子,也从此变成了我的高中同学。
十二月份的北京,我用外卖里的餐巾纸和作品集机构里拿来的纸胶带封住了我牛仔裤膝盖上的两个大洞,清早套上厚厚的羽绒服从机构走在回公寓的路上。上班族们从地铁站涌出来向各自的公司走去,早餐店里坐满了人,有穿着校服的学生,也有靠自己双手谋生,满脸五味杂陈的成年人,而我则是做完了一晚上的作品集作业准备回家去睡觉。
这种和身边所有人反着来的生活状态不仅仅体现在做出留学决定上,还已经渗透到了我当时生活的方方面面。
我想说的是,作为留学生我们从出国前到出国后似乎都不能摆脱“少数群体”的标签,在国内我们是预备出国的准留学生,从高考的“魔爪”下死里逃生的幸运儿;到了美国以后我们是国际学生,是minority,是走在学校里各色人种中黄色的面孔,是从穿着和气质就能分辨出来的“非ABC”,也是这片土地上形形色色的外国人中的一种,是”chinese internation kids”,是parents’ weekend里自己代表自己全家的十八岁新生,也是毕业典礼的时候念到名字没有家人在下面喝彩的毕业生。
这样说来,留学的经历本质上是苦中作乐,但如果要用这四个字形容我的大学生活,我还是要说:我不同意。
我就读于美国东北部一所大U的建筑系,之所以选择一所大U而不是其他专门的艺术学府或建筑院校是因为——我想给自己留下一个后悔的余地,建筑系的辛苦我早有耳闻,所以我心里默默地想如果哪天读不下去的话,我还有无数个机会可以直接转到别的department改变一下人生轨迹。
但就带着这个想法读着读着,眼看着也快要毕业了。雪下的比膝盖高的冬天转眼间过了好几个,美式中餐那些什么青菜豆腐汤,本楼捞面,左宗棠鸡我也从一开始的“这什么破玩意儿”逐渐变成“还得是这口儿”。以前不习惯的东西逐渐变得在生活中不可缺少,以前习惯的东西却变成了和周围中国学生的一种社交方式。
每上完一学期的studio都觉得像是脱了一层皮,在设计方面每位教授都有自己的教学方式和偏向的建筑风格,所以我们才得以从不同的教授身上看到对待建筑不同的切入点,从而形成自己的设计风格,并在建筑方面发现自己具体的兴趣所在。
虽然每一节studio都可谓令人印象深刻,但对于我来说,最难忘的莫过于大一入学的第一节studio。这几年来,我们一直不停地意识到从学习中得到什么,但从那天起,我彻底明白了走进这个学院到底牺牲了什么......
大一第一个学期的建筑设计课程注重打基础,几乎全部的图纸都需要手绘完成,这就意味着我们每天都要花很多个小时坐在工作室里画图。画图的时候,时间过得很快,稍不留神就会画到后半夜,周围一起工作的人数丝毫不会减少,很难让人意识到就算工作没完成,时钟还是在走的。
经验不足,无用完美主义,话痨坏习惯加在一起简直就是熬夜原因三件套。很多建筑系的同学大一基本没见过自己的室友,还好我室友跟我同一个专业且同一个studio所以我们天天都会遇见,但是熬夜会让人精神失常,这也导致了后面我们因为一点小事崩溃地吵起来并且能在十五分钟内和好然后一起抱头痛哭......现在看看简直蠢到丢人。
通完宵一起去食堂吃早饭继续回去赶图的studio mates
半夜的studio
可以说学校里就没有一栋我们没画过的楼
回头看从大一到现在的生活轨迹,如果没有这段生活经历,我永远不会成为一个我想要成为的人。每一件发生的事,无论好事坏事,都是构成我现在本身应对世界的方式中不可或缺的决定因素。
不管是从高中脱产后一直保持联系到现在都很要好的朋友,或者短暂相处之后分道扬镳淡出彼此生活的朋友,每一个人都教会了我至少一件事情,没有他们的出现我永远不会从他们身上学到这么多东西。
虽然在村里实在是没什么校园以外的东西可以参与,不像纽约有那么多大学的学生和工作的人可以形成小小关系网,但是二十一岁以后我尝试去了一些本地人常去的酒吧,认识的人大多都很朴实有趣。每个人都有和“传统大学生”截然不同的生活轨迹,但是很多人都有像野草一样热爱一件事情的执着,不管那件事是什么。
我有遇到过讲历史知识信手拈来的工人,也有遇过在酒吧工作只为做社会实验并体验生活的律师,也有来酒吧只打台球,一言不发但却在门外帮我赶走讨钱毒虫的木匠,还遇过在我准备付钱的时候突然从我身后喊一句她的饮料on me但聊天的时候却一直说自己是吸血鬼的奇怪健身教练......
这让我不禁开始开始探索自己行业外的热情和执着到底在哪里,在探索过程中我的自学能力也开始变得越来越强,从某一时刻开始我发现,有像野草一样疯狂地学习和领悟一件事的痴迷对每个人都非常重要。
说回到专业,我几年前听到某位教授告诉我一句话,深觉非常有道理:“本科选择的专业并不是为了教会一个人怎样使用一种技能,或者确定的告诉一个人该靠什么谋生,而是为了教会一个人面对问题思考的方式,在新的知识领域如何扎入的突破口”。
结合之前有个研究生学生跟我抱怨他母校“只教书,不育人”来考虑,个人而言,建筑教会我的并不只是怎样设计建筑和思考建物所处的周边环境而已,我们相信我们专业的每个人带着这一纸学位走出学校的时候,脑袋里面会有对社会问题更成熟的思考,对自己更全面的认知,对任何风波独立的思考能力和不盲从的灵魂。
要问如果再来一次,我还会选择这里,这个专业,这段经历,这个决定吗?我会毫不犹豫的再拿一百次红色药丸。而且我相信大部分人都会做出跟我一样的选择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