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个人兴趣使然
借着父母工作的机会,在我小时候经常跟随他们一起出境观光和学习,香港浓厚的英语环境和热情的人文磁场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以至于让我幻想未来能够长时间的待在这样一个地方。
和绝大多数在内地接受教育的同学一样,我当年也面临着繁重的高中课程和高考备考。在高考压力和自身兴趣两个选项的缝隙中,我留意到了香港高校的自主招生流程,这引起了我极大的兴趣。
(2)学校层面的优势
在了解过后,我发现除了语言环境,香港的国际化更能够给我带来对外资源和帮助。大学的老师都拥有着国外名校学历背景和国际期刊的出版研学背景,同时因为录取学生的数量限制,学校采取的都是小班制教学,这就意味着我能够更大程度地与教授接触,在学习过程中遇到的问题也能被及时反馈。
不仅如此,香港各大高校与境内境外的各所名校都有着交流学习项目,这就意味着我的学习背景将更加多元。此外,放眼整个学习生涯,在本科结束过后的研究生申请阶段,在对比了内地研究生考试逐年上升的报考人数,竞争水平以及对应学校QS排名情况后,我认为香港本科的学术经历作为我未来研究生申请的跳板会更加有帮助。
(3)外部环境层面的优势
一直以来, 香港政府对人才引进也有着一定的政策支持,在完成香港留学后能够无条件拿到一年的工作签证,能够让应届毕业生有更多的时间去选择适合自己的工作。香港政府对于在学校表现出色的学生都会颁布一定数额的奖学金,用来激励学生继续深造。不仅如此,在香港合法居留7年及7年以上的香港居民可以享有申请香港永久居民的权利,香港永久居民的身份能够提供税收,出入境等各个方面的便利。
(4)别样的教学环境,让学生自驱自立
我的本科就读于香港浸会大学Computer Science专业。在必修和选修课之余,香港高校还增添了通识课程,同时在每个学期末考试前都会增加reading week的时间。
由于大多数学生并没有居住在学校宿舍,教授们也只有在指定的Office hours在办公室内,这和我们以前一直接触到的教育环境不同,香港更多地提倡学生个人能力和学术能力全面统一,学会自己发现问题,解决问题,通过大数据检索或者主动寻求帮助来达到个人提升。也正因为如此,在港四年让我更加自驱和自立,锻炼了时间分配能力和自我学习能力。
(5)英语能力得到锻炼
学校统一采用英文授课模式,和初高中课程有很大差别,教授在课堂上会鼓励学生经常使用英文,锻炼自己的英文水平,勇于反馈问题。此外,我们也用英文作为第一语言编写邮件,完成作业,进行学术报告。
(6)学会了团队合作
每门课程都会设置小组作业和个人作业,在锻炼团队能力的同时也提倡个人水平的提高。
拿我就读的专业举例,每门课程都会设置quiz,assignment,group project和individual essay。对于工科类专业计算机科学来说,既通过quiz和assignment来保证了课程实操水平,同样用project和presentation来锻炼了团体协作能力和个人表达能力。
学校提倡“从身边的同学中共同学习和成长”,我本科时期的队友们就分别拥有着不一样的背景和实力,比如有国外队友对海外文献有着大量阅读积累,有自学代码多年,对代码能力有着高于同龄人看法的队友,还有辩论多年能够轻松应对各种presentation的同学......在不同成长背景下的学生汇聚在一起,对相同的课题往往能提出不一样的理解和看法。当group project迸发出更多不一样的观点,这不仅仅对课程学习有帮助,更是丰富了每位学子的见解和体会。
(7)让人“欲罢不能”的课外活动
香港各大高校都有着大大小小各种各样的社团,例如摄影社,爬山社,学校danso,羽毛球队,篮球队还有各个学校的内地生协会都会定期举办活动,无论你兴趣多小众,爱好多广泛都能在学校找到志同道合的朋友。
本科期间,我也参与过各种学校活动,例如在内地生协会的Ocamp中担任组长,带着新一届的学弟学妹认识香港,解答他们对于初到香港的疑惑和顾虑。也在女篮队担任过教练,参加过学校的歌唱比赛等。这些丰富的课余生活都构成了我本科的回忆,在这些活动中也收获到了很多友谊。
和研究生我们普遍看到的以陆本学生居多不同,通过高考自主招生这样的途径来到香港读本科的人还是属于一小部分人群,所以班级整体构造更多是以香港本地生和海外交换生为主。在这种环境下四年的培养,让我更加了解和认识香港这座城市,也因此为这座城市着迷。在我看来,本科留学还是一个很值得推荐的选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