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鸡娃虎妈”遍地的环境下,一位完全不焦虑的海淀妈妈
发布时间:2022年07月19日 18:01:40

学员背景

Z同学,英国A-level高中,本科就读于杜伦大学英国文学专业

 

身边的朋友经常夸赞说,女儿就是他们眼中“别人家的孩子”,倒不是因为成绩有多优异,而是她上学这么多年下来我也似乎没有为她的学业担心或焦急过,聊天的时候他们也经常问我是如何做到在海淀这个“鸡娃虎妈”遍地的环境下宠辱不惊的。仔细想想自己好像从来没有深入的思考过这个问题,今天借助指南者的平台,正好针对女儿的成长过程跟她讨论了一番,并总结出了一些心得。

 

01

在孩子的学习过程中父母的角色

 

这个问题,应该是一个最基本的问题,我相信每位父母的回答应该都不尽相同。我觉得,在最开始的时候帮助孩子树立良好的学习习惯,找到适合他/她的学习方法,比只关注成绩要重要得多。

 

每个孩子的资质不同,学习成绩可能有高低之差,但良好的学习习惯和学习方法却是最行之有效的工具,能够帮助每个孩子找到自己喜欢的领域并发掘自己学习的潜能。

 

当我的侧重点只关注于帮助女儿形成她自己的学习体系这个问题上时,分数就变得不是唯一的衡量标准了,我也没有那么焦虑的去比较每次考试的成绩和排名了,而是更多的跟女儿分析失利的地方以及后续可以弥补的地方。

 

当女儿形成了一套自己的学习方法后,我就渐渐不再过问她的学习了,因为路一旦选对了,跑多远那就是她自己的本事了。

 

02

在压力和竞争中学习的利与弊

 

作为一个海淀长大的孩子,女儿的学习环境一直是充满着竞争和压力的。现在回过头来看,我也跟女儿讨论了一下在海淀学习的这十年对她来说最大的收获和遗憾是什么。女儿总结了以下几点:

 

  • 高强度的学习提高了自身的抗压能力;
  • 同学间的学习气氛容易形成良性竞争;
  • 自我管理和自我约束的能力得到了提高;
  • 高强度的学习容易激发自身的最大潜能;

 

纵观女儿求学这一路,她从小非常爱读书,而对英文的兴趣实际上是从五六年级才显现出来的。到了初一,女儿学校组织了一次英国游学,当时用两到三个月的时间去了四五所英国大学,在那里获得了很好的学习体验,于是我们就共同达成了出国留学的目标。再后来,女儿也找到了自己想要钻研的专业领域——英国文学,然而所有老师都觉得这对中国的孩子来说太难了,当时唯一鼓励和支持她的,是高二时女儿考上的英国A-level高中的校长。

 

虽然女儿的英语非常好,但刚到英国的时候,由于没有接触过英国文学这门课,只能两眼一摸黑,这门课的成绩排在了班级最后一名。对于一个在海淀区学习成绩非常好、总是排名年级前一二十名的孩子,到了国外以后成为垫底,其实女儿的心理落差是非常大的。

 

我个人认为,这个时候恰恰得益于海淀教育体系长年累月的压力以及女儿非常紧张的学习节奏,让她迅速地就能调整好自己的学习心态。虽说难免会焦虑和崩溃,但是她很快冷静了下来,然后想出方法去迎头赶上。最后,她的英国文学这门课拿到了A*,连老师们也都觉得非常不可思议,用了两年的时间就学得跟英国本土的孩子一样好(当时全校只有两个孩子拿到了A*)。

 

所以,海淀的教学模式给孩子提供了一种类似“童子功”的东西,让她能够快速的找到一种最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然后完成调整和适应。而且海淀的孩子经过这么多年的题海战术和繁重的课业,自学能力、做research的能力确实都很强,这也是在之后的大学阶段最为关键的能力。

 

目前,全社会都在谈为学生减负,但我个人认为,减的应该只是互相攀比分数的焦虑,针对学习本身而言,这本身就是一个孤独而且劳心劳力的过程。古人有十年寒窗苦读,说的也是在学习的道路上没有捷径,所以从这个层面上,我觉得女儿的收益还是大过了遗憾的。

 

再从家长角度来说,需要认识到孩子在各个阶段都是希望得到肯定的,而且这种肯定一定要是具象的,要让她能看到自己每一阶段在哪些方面有所进步。当然,学习的过程本来就是一条上升的曲线,它也会有波动,所以家长千万要有“定力”,做到不跟别人比较,只看自己的孩子,也只分析自己的孩子。大部分人纠结的点在于家长之间的横向比较,过多的着眼于某个结果而非整个过程,这样只会造成大人和孩子的双重焦虑。

 

03

出国留学适合什么样的孩子?

 

每个孩子都是独立的个体,在什么样的教育体制下能学有所成是因人而异的。之所以为女儿选择出国留学这条道路,我是结合她自身的情况做了一番考虑的:

 

a)教育体系的不同

 

女儿在小学和初中时期一直在国内读书,国内老师的教学方法更多的是教和练,通过不断的重复和练习达到学习的目的,这对于基础教学来说是非常有效的,也就是所谓的基本功扎实。

 

但上了大学后,我更希望她能找到自己喜欢的领域并进行深层次的探索和研究,在这点上,我更倾向国外大学的教育方式,教授只是给予一些指导和建议,大量的研究工作需要自己来完成。

 

结合我自己当年求学的经历而言,高考就代表着人生的一个peak,上了大学以后很多人变得非常 relax,觉得自己终于完成了最重要的一次考试,我只要进了这所大学的校门就ok了,但我是一直告诉女儿的是学习应该是一个不断向上爬坡的过程,中低年级时打下的基础应该是为了在未来的高等领域探索的过程中走的更快更远。

 

只有到了大学,你才真正开始思考自己对于什么学科更感兴趣,然后才更主动地去探索想要研究的领域。所以,基本上从女儿小时候起我就已经很明确的知道要送她去出国读书,我愿意给她提供一个相对来说更加宽松的土壤,让她自发地产生兴趣,真正地愿意去学一点东西。

 

b)对孩子的能力要求不同

 

参加国内高考,对孩子的要求主要是通过分数来决定的;而出国留学,则要求孩子要有更强的自理能力,不仅是学习上的,还有生活上的,对孩子来说,压力可能更加复杂和综合。因为要送女儿出国读书,所以初中阶段我们就选择了寄宿学校,让她尽早地适应独立,也能更好地管理自己的学习和生活。

 

c)报考的条件不同

 

高考像是一把尺子,每个孩子的考试内容都是一样的,而英国的A-level更加人性化,孩子可以自己决定报考的3-4门是哪几科,更容易发挥自己的学科优势。比如我女儿更擅长学文,因此我觉得她更适合英国的A-level的教学方式,相对来说也更容易申请到自己心仪的大学和专业。

 

出于以上几点考虑,我们选择了出国留学这条路,但如我所说,这也只是比较适合我们的一条路,我想最根本的,还是要找到最适合自己孩子的那条路,毕竟,通往罗马的路不止一条。

 

女儿留学以后,我们俩基本上每天都会通电话,我也时常提醒自己做一个倾听者,尽量不去judge,不去评判她做任何事情的好与坏。女儿留学之前最骄傲的就是英语,但去了英国以后,她写的一篇作文能被老师改得“面目全非”,对她来说一切都是新的,所以一定会带来焦虑。而我作为家长,坦白来说,其实不能给她太多的建议,她也不是真的需要我给什么建议,很多事情在她和我交流的过程中,心里就已经有答案了,可能只是需要一个交流的通道,那么我要做的就是在精神上支持她,告诉她不用着急,可以慢慢来。

 

以上,是我在女儿的学习和教育过程中的一些想法和思考,不见得都正确,希望能给每一位家有学子的家长一些启发。

点击咨询
关注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