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走寻常路!孩子高考录取重本,我还是选择送他去留学
发布时间:2022年08月03日 18:09:49

学员背景

H同学,国内二线城市普高,本科就读于澳大利亚国立大学高级计算机专业

 

01

为什么留学?

 

我们家在二线城市,就本地的教育资源来讲,孩子从小到大都是在本地最好的学校读书。他小学没有读六年级,而是以奥数特招班直接进入初中,整个求学过程一直比较顺,就是高考不太理想。孩子当时分数在重本线以上,能够到211/二、三线城市的985,但还是没有达到自己的预期,在专业方面也没有太多选择。

 

其实在一个二线城市,留学这条路,或者说想去接受更高更好教育的想法在家长群体中并不普遍,大概只占2-3成,而且他们往往会用这样一种价值观去衡量:用那么多钱去支持孩子出国,那还不如把这个钱投入到孩子成家立业上。对于另一部分早早决定本科要送孩子去留学的家长们来说,他们肯定是上国际高中,从普高出去是比较少的。

 

但我的观点是,现在的小孩是独生子女的居多,家长要给到孩子更多的信心。如果因为高考没有选择好的学校,那么就会波及到就业各方面,而且大学里共同学习的人群很重要,人脉也是一种资源。如果孩子能进入一个好的读书环境,他的学识可以更好的支撑以后的生活,让他幸福感和自信心都更强一些。另一方面,我们想着他肯定要读研究生的,如果本科学校不太理想的话,那么申研的路可能会更难。

 

经过一番了解,目前国内考研难度太大,以前我们压根没想到非985/211,比如一些双非院校申请国外研究生时这么难,要是绩点不够高的话,竞争力又更加被削弱;而孩子本科出去读的话,像澳大利亚的几所学校都有很高的世界排名,等到申研时,学校就是他的底气。我周围的一些同学和朋友也有送孩子去香港浸会大学,中外合办学校的,虽然学费多付了一些,但是申请研究生时的确存在优势。

 

考虑到孩子年龄比较小,还要看留学目的地的安全性,刚好有亲戚在澳洲发展,减少了我们很多担忧。接下来就涉及到选择留学城市的问题,这方面我是让孩子自己做主的。孩子觉得自己性格太外向,当时就没有选择墨大这种地处市中心的学校,他想选澳国立,地理位置比较偏,这样可能会对自己静下来读书有好处。实际体验下来,他反而被自己的这步棋给坑了,因为那个城市太安静了,疫情之下生活更加枯燥了。

 

因此,关于这一点我也有思考,很多时候我们以为在安静的环境下可以读好书,但其实拧不过个性摆在那里,关键还要看学校的氛围,墨尔本是更有活力的一个城市,墨大其实更适合他。

 

02

留学带来的改变

 

从时间线来看,孩子17年参加高考,临时决定留学,备考雅思,18年1月份去澳洲,后在澳洲度过了4年。4年的时光像走马灯一样流转不停,我在孩子身上看到了很多的变化,打心底里庆幸当初做出了本科留学的决定。

 

首先是孩子的语言适应能力很强,之前一直到高中都是在国内,没有英语学习的氛围,没想到他大一去了澳洲,在来自印度、英国等各个国家的教授的口音“洗礼”下竟然学的挺好。这也得益于孩子所在重点高中的英语课是全英文教学,他当时的英语老师口语水平是比较高的。

 

另一个无法逃避的话题——疫情。19年孩子回国过年,后来疫情就爆发了,我周围朋友也有送小孩去国外留学,疫情一来就非常不放心了,担心孩子在外的生命安全。我家孩子当时是从第三方国家飞回了澳洲,又待了2年,当然中间也碰到了很多问题,比如没有同学可以面对面聊天,整个人很孤独,疫情下很多课题的研究经费减少,项目终止合作等,有段时间,孩子在电话里告诉我睡觉起来头发一大把一大把的掉,方方面面都很焦虑。

 

这时候我能做的就是跟他聊天,及时开导他,因为没人知道疫情什么时候结束,如果先回国,学业一再拖下去的话,到时候回学校发现自己滞后于别人,自己能否接受这样的心理落差?疫情之下,百分百的安全是不存在的,所以必须做出抉择。加上我本身是医务工作者,会把各种的药物给孩子准备好,还有一点就是他还年轻,抵抗能力是比较强的。

 

于是,孩子一步一步咬牙坚持了下来,我确实看到了他的成长,没那么容易烦躁了。他还自己找机会在国外的机构进行实习,也在国内找到了实习,这样就有了不同地区的实践经验,同时也拓宽了对社会的认知。

 

03

纵观孩子成长这一路

 

最后来分享一下我自己总结的教育观点,希望每个孩子都能被温柔对待,获得成长。

 

  • “三分钟热度”不是负面词语

 

据我观察,孩子从小是三分钟热度的。一开始学习小提琴,过段时间又说想学钢琴,运动方面,篮球这些倒是比较能够坚持,但看不出对什么事情有持续的热情。当然,我觉得三分钟热度并不是一个负面词语,代表着孩子对很多事物都有好奇心。那么在进入专业领域之前,也不必急着明确赛道,多挖几口井也未尝不可。

 

如果一个人对某个事情太过执着,他可能擅长钻研学术,却不善于做别的事情或者和人沟通。对于三分钟热度的孩子,作为家长更需要学会观察并适时引导,在一些关键节点上,孩子如果不是很能坚持,就需要问问他下一步想达到什么预期,大致想往什么方向走,然后给出一些建议。这样我觉得才是很好的把握了挖井的“广度”和“深度”。

 

  • 告诉孩子不要害怕被拒绝

 

在孩子整个成长过程中,我都让他不要害怕去问,因为没有一位老师会拒绝小孩子的求学。当我发现这老师很优秀,口碑很好,我都会鼓励他去跟这些老师接触,无论受到什么样的挫折,只要有一线希望,都要真诚的去和老师请教。

 

比如孩子在澳洲第四年读本科荣誉学位的时候,想在生物跟化学领域尝试一下,我们也知道他中学时期在这方面有点天赋,正好他本科有位教授擅长的就是材料分析,我就告诉他一定要抓住这个机会,看能不能在课题组得到一个“角色”。

 

后来,孩子每天都去找教授,当然肯定是受到打击的,教授也很明确的告诉他:跨专业做研究是有很大难度的。虽然以孩子当时的能力还不能在课题组中承担一个角色,但教授多多少少还是被感动了,说愿意带他,给他尝试的机会。我觉得这就是实实在在借助自己的力量去改善和推动一件事情的成功案例。

 

以上,是我回忆和总结的一些个人看法,可能不适用于每个孩子,就当做给所有为人父母的读者们一些小小参考。

点击咨询
关注公众号